进入电影圈,签了一纸六年的合同,却只拍了“龙门客栈”、“侠女”等五部电影,其中后者费时四年。
1975 年她与胡导演带着“侠女”一片,赴法国嘎纳 ( 坎城 ) 参加影展,一举扬名国际。她穿著旗袍,走上铺着红地毯的高台,两旁边挤了满欢呼的人群,观众在“侠女”精彩片断中不停鼓掌,散场了仍恋恋不忍离去。对徐枫而言,这一年是她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荣誉的桂冠给了所有中国人一齐分享,却从此把中国电影的兴衰重责扛上了自己的肩。也种下了日后从幕前到幕后角色转变的远因。
胡金铨导演成功塑造了那位杏目圆睁,集正义与武艺与一身的侠女,自此“徐枫”便与红极一时的武侠片共同进入台湾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侠女”也成为她的另一个名字。
“ 我不是你想的一个小女孩拍了第一部电影就国际知名然后有多彩多姿的一生,我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有一次她接受记者访问时说 :“ 胡导演以最严厉和最苛刻的方式来要求我,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不知道哪里才是一个理想的终点。
”
之后她陆续拍了约五十部电影,除了招牌武侠片,更勇于突破,演出文艺、战争、历史片等,表现细腻深刻,演技成熟洗练,不仅荣膺亚洲影后,还曾两度金马奖封后。
1980 年,她回归到一个平凡女人的选择,洗尽铅华,退出影坛,嫁给在香港从商的汤君年先生,接着长子诞生,她全心全意扮演相夫教子的小妇人。结婚时胡导演送给她的礼物是一本剪报,里面搜集了国外媒体对她的评价。言下之意是不舍与惋惜。
其实,从少女时代就沉浸在电影环境中,电影又将她拱上生命的巅峰,那些喜怒哀乐,那样魂萦牵挂,如何说了断就了断,况且她心中的电影梦尚未圆,电影血仍沸腾。于是徐枫向夫君表达重回电影界的意愿,据她说,“汤先生实在被我吵得不耐烦,就给我一笔钱,随便我怎么用,我考虑了一个月,决定拍电影。
” 沉寂四年,“汤臣电影事业有限公司 ” 成立,徐枫转向幕后制片发展,开始电影事业的第二春。
作为演员,徐枫无疑是行家,但作为电影公司掌舵人,徐枫必须从零摸索。然而艺术与商业这一对往往水火不容的亲密爱人,多少老道的电影制片都拿它们没辙,初期也的确难倒了徐枫,
“我只是凭借一股热诚,一点也不懂怎样做个电影老板。” 她说。经过几年载浮载沉,交了许多学费,她终于悟出一个朴素极简的道理
— 不管商业或艺术,要拍的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能把观众带进戏院的电影,能让人享受幸福感的电影。
观念改变行为,汤臣电影从“红尘滚滚”一片开始,无论票房或口碑都大放异彩。接下来拍“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
1992 年并以投资大陆新生代重量级导演陈凯歌拍摄的“霸王别姬”,再度横扫法国嘎纳影展,延续了“侠女”徐枫的荣耀。她感性地说,第一次去嘎纳,她已经注意到所有奖项都仅能拿到一张奖状,除非得到最佳影片,才有一座金棕榈奖座。当年她就心中默祝,总有一天要拿到金棕榈。遥遥十八年,果然有愿必成。
徐枫对电影的爱与梦,早已深植在她血脉中,二十年过去了,从荧光灯下受人簇拥的女明星,到退居幕后身兼策划人、出品人、投资人等多重职能,徐枫的成功转变在影坛并不多见,而这种蜕变的过程总是必须在迷惘与觉悟之中超越与重生。
徐枫所表现出来的果决勇气、坚韧意志,一如侠女本色。
当年,胡导演教徐枫演戏要用真心,只有真心投入,眼睛里有戏,才能演好。徐枫一定是始终记得胡导演教诲的,因为演人生这出戏,她也如此真心,所以可圈可点。
奖项荣誉
1969年 第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有希望新女星
1974年 第22届亚太电影节金皇冠盾牌奖
1976年 第1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1979年 第1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1998年 戛纳影展“最杰出制片人奖”
2001年 摩纳哥王室委任为“摩纳哥驻上海名誉领事”
2005年“十大杰出巾帼企业家奖”
2009年 上海文广颁发“传承典范大奖”
2010年 获封摩纳哥“圣-查尔斯”荣誉骑士勋章
2017年 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终身成就奖”
电影之爱
徐枫十五年幕前演艺生涯,共拍片近五十部,演出的电影包括 :
1967 年,“龙门客栈”,银幕处女作。
1970 年,担纲演出“侠女”,本片于1975 年入围嘎纳 ( 坎城
) 影展,创华语片首次纪录,
并获得“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 ” 。同年演出“龙城十日
” ,初出茅庐的徐枫
受到金马奖青睐,夺得”最有潜力新人奖 ” 。
1972 年,演出“一夫当关”。
1973 年,演出“蝴蝶杀手”。
演出“黑道行”,在“迎春阁之风波”中,形象正派的徐枫首度尝试演出反派角色。
1974 年,演出“香港屋檐下”。
演出抗日战争文艺片“大摩天岭”,因本片赢得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英烈千秋
”获得第十三届金马奖最佳发扬民族精神特别奖。本年还演出了“步步追踪”、“舞
衣”、“大小通吃”、“火拚风林渡”、“忠烈图”、“古鼎红颜”。
1975 年,演出“女兵日记”、“近水楼台”、“山上五虎将”、“十八罗汉阵”。
1976 年,演出“猎人”。
演出“刺客”,首度勇夺金马奖影后殊荣。在“八百壮士”一片中更表现不俗,获亚
洲影展最佳演技特别奖。其它作品还有“星期六的约会”、“龙门风云”、“阴阳有
情天”。
1977 年,演出“龙虎群英”、“血连环”、“侠士、镖客、杀手”、“龙蛇侠影”、“剑、
花、烟雨江南”、“侠女、宝塔劫”、"白玉京"。
1978 年,演出“传奇人物”、“一代侠女”。
1979 年,演出“山中传奇”、“空山灵雨”、“八绝”。
1980 年,演出“源”,徐枫因本片于第十七届金马奖再度封后。其它作品还有“金剑残骨令
”、“碧血黄花”、“古宁头大战”、“问题小子”、“大地勇士”。
1981 年,演出“英雄对英雄”、“广东先生对响马”。
创立“汤臣电影公司”,转入幕后,二十年制片生涯,共制作二十六部电影,包括:
1984 年,“丑小鸭”是汤臣的创业作之一。另一部创业作“杀夫”曾被选为英国电影协会主办
的“台湾新电影展”参展作品。
1985 年,“美人图”、“竹篱笆外的春天”、“老少江湖”、“好小子第一集”。
1986 年,“老顽童与小麻烦”、“心锁”、“好小子第二集”。
1987 年,“黄色故事”荣获第二十五届金马奖最佳插曲。“苦儿流浪记”、“我有话要说”、
“跨越时空的小子”。
1988 年,导演许鞍华因“今夜星光灿烂”一片获第二十五届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菜刀与六
个朋友”、“旧情绵绵”、“万能运动员”、“飙城”、“梦过界”。
1989 年,“小龙过江”。
1990 年,“滚滚红尘”勇夺第二十七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
角、最佳摄影、最佳美术设计、最佳造型设计、最佳音乐。本年另一出品为“打通
关”。
1991 年,“五个女子与一根绳子”得奖纪录 —
1991 年日本东京影展“青年导演银樱花奖”
1991 年意大利都灵影展“特别关注奖”( 第二大奖 )
1991 年法国南特影展“最佳影片奖”与“最佳音乐奖”
1991 年多伦多影展观摩
1992 年荷兰鹿特丹影展“最佳影评人大奖”
1992 年比利时国家影展“最佳影片”
1992 年西班牙青年影展最佳编剧
1992 年瑞士夫里堡影展最佳影片
第二十九届金马奖首映作品
1992 年,投资拍摄“霸王别姬”,再获殊荣 —
首部中国片在法国嘎纳 ( 坎城 ) 影展获得“金棕榈奖”及“国际影评人协会奖”
夺得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及最佳剪接奖
被美国全国影评人协会选为最佳外语片
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美国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及最佳女配角奖
1994 年,“霸王别姬”继续获得 —
美国全美记者协会最佳外语片金球奖
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及最佳摄影提名
英国奥斯卡最佳非英语片
1996 年,拍摄完成电影“风月” ,并获得多项荣誉 —
入围第四十九届嘎纳影展电影竞赛
入围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最佳造型、最佳美术指导
最佳音乐、最佳电影主题曲
1997 年,“风月”入围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
2003 年,与上海电影制片厂联合投资拍摄的电影“美丽上海”杀青,由彭小莲导演,台湾
女星王祖贤主演
2004 年,“美丽上海”获得多项荣誉 —
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顾美华)
第 24 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彭小莲)、最佳女主角(郑振瑶)、
最佳男配角(冯远征)
肯定赞誉,荣光的足迹
1975 年
法国“正片”(POSITIF) 杂志五月号首度以中国女星作封面,选的是徐枫仰首怒目的侠女招牌造型。
六月一日,香港英文南华早报在报导“侠女”得奖消息时,提到徐枫的表演“太引人入胜了,令很多西方记者不由得相信,中国一定有武艺高强的女侠,而且以为女性的地位不同凡响。”
十一月,“侠女”的徐枫照片刊登在英国伦敦影展的场刊中。
1976 年
八月,英国“电影和电影拍摄”杂志 (FILM AND FLIMING) 赞美徐枫的眼睛雾茫茫一片,带给人一种莫测高深的美感,但她同时也兼具了坚韧和高雅的特质。
十月,“侠女”入选第十四届纽约影展,纽约时报在十月报导中说徐枫灵活生动,光芒四射。
著名的“电影评论”(FILM COMMENT) 也首开先例以徐枫的侠女造型剧照作封面,内文的评论则说徐枫“身手敏捷,翻腾旋转跳跃,这位女主角真令观众目瞪口呆。”
1977 年
四月,“FILM AND FILMING”杂志再次大幅报导了徐枫的新作“迎春阁之风波”,文中强调如果有人不相信含蓄的表演方式会比夸张的演技更引人注意,都应该看看徐枫在“迎”片中的表演。
1979 年
九月四日,加拿大蒙特娄明星报刊出“胡金铨是武侠电影中的伯格曼”专文,内中提到的徐枫是“容貌美丽,行动又矫捷,在东方和西方影坛上都少见”的伟大女星。
1980 年
二月,英国影评人爱德里在“FILM AND FILMING”杂志中撰文推荐“山中传奇”的徐枫,他说徐枫从千娇百媚突然变为狠毒心肠的演技,实在无懈可击。
1994 年
台湾《中国时报周刊》在徐枫为中国人捧回第一座金球奖杯时,这样评价徐枫:“侠女确有钢铁意志。徐枫对电影的疯狂执着和使命感使她赢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
1998 年
嘎纳 ( 坎城 ) 影展主席 Mr. Pierre Viot 对徐枫的评价:“徐枫是本次获‘最杰出制片人'的唯一亚洲人,也是唯一的女性。她与坎城的缘分是由来已久的,她已经是我们中间的一份子。她对电影的热爱和使命感以及为之所付出的勇气和努力,我们每一个电影人都要为之鼓掌。”
2005 年
电影《侠女》入选《时代周刊》 2005 年度评选的历史上最伟大的 100 部影片。“当年只有
18 岁的徐枫,到目前为止还是银幕上最勇敢最令人陶醉的女侠 。”
2017 年
金马执委会宣布,徐枫因其在演艺、制片方面的成就,以及修复、保存经典影片的贡献,获得第54届金马奖终身成就奖。
|